防震小科普 安全记心间——文昌市锦山中心小学安全教育宣传
新闻来源:本站 时间:2023-12-19  打印本页

防震减灾

文昌市锦山中心小学

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,造成振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,目前还是人类尚无法避免,或控制的自然灾害。如何在地震灾害中,将伤害降到最低,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震科普知识吧!

防震减灾科普知识

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:

1.弱震:震级小于3级。如果震源不是很浅,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。

2.有感地震: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、小于或等于4.5级。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,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。

3.中强震:震级大于4.5级、小于6级,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,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、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。

4.强震: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,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。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。

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,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,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,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;在一定范围以外,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,而只是感到晃动了。若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,或者没有感到颠动,只感到晃动,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;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,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。

地震来了是躲还是跑?

目前多数专家认为:震时就近躲避,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,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。这是因为,震时预警时间很短,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,再加之门窗变形等,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;如果是在高楼里,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。但若在平房里,发现预警现象早,室外比较空旷,则可力争跑出避震。

躲在什么地方避震?室内应寻找“救命三角”,选择室内结实、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,开间小、有支撑的地方;室外应选择远离建筑物,开阔、安全的地方避震。

身体应该采取什么姿势?“伏而待定”,即蹲下、坐下或趴下,尽量蜷曲身体,使身体重心降低,同时,双手要牢牢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,以防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,暴露在物体外而受伤。

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?

保护头颈部:低头,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,有可能时,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、被褥、沙发垫等顶在头上。

保护眼睛:低头、闭眼,以防异物侵入。保护口、鼻:有条件的情况下,用湿毛巾捂住口、鼻,以防灰尘、毒气吸入。

地震时不应采取的行为: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、千万不能站在房间中央、不要躲在窗户边、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、千万不能跳楼、不要乘坐电梯。

怎样预防地震火灾?

①存放易燃易爆物品,应与灾民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。

②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。凡性质互相抵触的易燃易爆物品,都要分别贮存;放在架子上的易燃易爆物品,应将容器和架子固定,以防余震发生时倾倒。

③防震棚尤应注意防火。不要随便吸烟、乱扔烟头;尽量不用油灯、蜡烛照明,需用时应放在盛有沙土的盆内或桶内。

④人员密集区要留出消防通道,并尽量解决消防水源问题。

⑤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,左邻右舍之间要互相帮助,力求尽快扑灭早期火灾。

亲爱的同学们,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多学习地震防御知识,掌握避险技能,提高防震意识,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,能冷静处理,最大限度确保人身安全。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2020 © All Rights Reserved.

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-1 文昌市锦山中心小学